彩线轻引“绣”千年

时间: 2024-09-19 06:39:29 |   作者: 五轴规格

  当飞舞的彩线与奇思妙想交织碰撞,一件件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艺术感染力、极具耀州地域特色的耀州刺绣作品,便在绣娘的巧手中惊艳亮相。

  耀州刺绣,这一古老而鲜活的民间艺术,多取材于身边生活物象。聪慧的绣娘们运用虚实结合、色线复合等手法,绣出瑰丽多彩的世界,于一针一线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从一件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之美,窥见耀州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4月8日,位于铜川市耀州区沮河社区的秦绣小院绣房内,老式的红漆木窗透进阳光。王丽丽身着棉麻中式上衣,戴着黑框眼镜,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神情专注,沉浸在刺绣的世界中。

  小院设有展陈室。在这里,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旧时光。1997年4月17日,陕西日报刊发《绣女情思》一文,讲述了王丽丽的母亲——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冯华荣的刺绣人生。

  王丽丽深情回忆:“我父亲的工作流动性强。过年了,他就给我们寄两件条绒衣服。母亲心灵手巧,拿着针线,给衣服绣上小鱼小草进行装饰。我的书包和衣服上都有绣花。那时,刺绣在我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后来,在我的人生中扎了根。”

  王丽丽自幼随母亲学刺绣,后师从秦绣艺术大师、陕西秦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漪湲和南通彩锦绣艺术大师王建华,专攻秦绣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丽丽的作品《抓髻娃娃》,参加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优秀奖;《雅斋古韵》入选中国“薪火传人”优秀作品集;《兔报吉祥》获第五届陕西旅游商品展示金奖……

  “刺绣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是独属我们的‘奢侈品’。”在王丽丽看来,耀州刺绣得以千年传承,在于源于生活。

  1997年到2016年,王丽丽在耀州区文化馆工作。那时,她参与过非遗普查。走村入户后,王丽丽发现,当地刺绣实用性非常强。挂件、门帘、被罩等用品,都有刺绣元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她打量很多人,发现他们从头到脚都有针线活的痕迹。

  王丽丽说:“在刺绣的过程中,从构图立意到行针运线,手艺人将情感、信仰和习俗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

  秦绣小院是王丽丽父母的故居。王丽丽将小院修缮后成立了非遗传承艺术工作室,接过母亲的衣钵,开创属于自身个人的刺绣人生。两代“绣女”的艺术情思神奇地在同一处交汇,共同延续着耀州刺绣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瑰宝。

  个体的生命有限,但艺术的生命无限。一代代绣人,以勤奋与智慧、勇气与倔强,推动耀州刺绣不断融合创新,让秦绣风韵传承千年。

  在耀州区春萌绣坊,一位“绣女”娴熟地舞动手中的彩线,技法丝丝入扣。这位“绣女”便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耀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崔萌。

  崔萌出生在刺绣世家。她的母亲赵春不仅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而她的外婆同样精通刺绣。

  自5岁起,崔萌便与绣花针结缘。当时,她的母亲开设了刺绣培训班,年幼的崔萌觉得新奇有趣,便开始了她的刺绣之旅。她绣出的小鸡栩栩如生,左邻右舍都夸赞她心灵手巧。到了十几岁,崔萌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刺绣作品,甚至在母亲不在时,还能指导培训班里的学员。

  “我7岁开始跟着家人学习手工绣品制作。崔萌比我启蒙还早,她在刺绣方面确实很有天赋。”赵春谈及女儿时,满脸骄傲。

  大学毕业后,崔萌虽然成了一名美术教师,但从未放弃对刺绣的热爱。她敏锐地观察到,苏绣、蜀绣等早已名扬四海,而历史悠远长久的秦绣却鲜为人知。更令她担忧的是,如今愿意亲手刺绣的人慢慢地少。因此,崔萌下定决心,不能让外婆和母亲手中的技艺“断掉”,要溯源并传承记忆中的秦绣。

  为此,崔萌不断探索研究,痴心于创作,创新针法,丰富题材。她的作品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古朴的文庙街耀州区非遗传习坊内,崔萌的刺绣作品《丝路之魂》引人注目。整幅作品仅使用了5种颜色的桑蚕丝线余种针法,凸显出秦绣针法多变、装饰性强的特点。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大漠的变幻莫测、钟楼的拙朴典雅,以及盛世长安的恢宏气象。

  在这幅作品中,17名女性的着装式样相同,但图案各异、纹饰多变;21只骆驼形态相似,却因针法不同呈现出各异的纹理。

  崔萌解释说:“秦绣的针法千变万化。在这幅作品中,17名女性和21只骆驼,都采用了不同的针法。即使是同一种颜色的丝线,也会因为绣针的走向、针脚的疏密以及观察角度的变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效果。”

  为了将刺绣与铜川文化相结合,崔萌于2012年花费半年时间绣成了《坐虎针龙图》,作品取材于铜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在这幅作品中,她使用了极细的丝线,并将其拆分成十几股,运用了单错、双错等十几种针法。作为土生土长的耀州区人,能够绣出代表铜川文化的孙思邈形象,传播药王文化,崔萌深感自豪。

  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崔萌的深情厚意。她说:“刺绣需要静心、恒心,是一门慢工出细活的艺术。”为了专注于刺绣,崔萌常常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每当周末和节假日,朋友们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片时,她却在工作室里埋头刺绣。

  凭借精湛的技艺,崔萌荣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的刺绣作品也频频斩获大奖。其中,《永乐宫壁画》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荷韵》被陕西师范大学永久性收藏。

  对崔萌来说,刺绣早已融入血液。她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刺绣却给了我很多。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3月20日,长安大学的30名留学生来到王丽丽创办的秦绣小院,开展“绣觅览芳华”主题研学活动。

  这些学生来自津巴布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在小院门口,王丽丽向大家展示了龙头帽,并讲述了其背后的美好寓意。

  “我每天要做8个小时,整整做了10天,才做成这一顶帽子。”短短一句话,便让在场的学生对非遗“守艺人”心生敬佩。大家争相试戴龙头帽,一边欣赏,一边拍照合影。

  来自越南的留学生阮青山兴奋地说:“铜川的刺绣体验,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一传统工艺。我认识到,刺绣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它代表着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巴基斯坦的马奇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深化了我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每项活动都引人入胜。我领略了秦绣小院所承载的多样传统艺术之美,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不朽魅力。”

  “我当年参加非遗普查时,发现许多老艺人绣的东西非常精致,但是存在‘人亡艺绝’的现象。老艺人毕生的积累很重要。他们用一生为社会留下珍贵的宝藏,让我们从中看到以前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模样,断掉很可惜,我们该做好传承。”王丽丽目光炙热,“我在2018年端午节那天创建了秦绣小院,逐渐吸引西安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师生到小院来学习秦绣技艺。我心里乐开了花,觉得刺绣有可传承的人了。”

  王丽丽精心设计课程,提前做好适合学生上手实践的小样、模具,并设计好纹饰,配好线。“抛香包、结线缘”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年轻人零距离体验非遗,尽兴而归。

  “接下来,我想创新针法,还想出一本工具书,系统整理所学,尽己所能做好非遗传播与推广。”王丽丽说。

  赵春从事耀州刺绣技艺50余年,专业研究耀州刺绣技艺20余年,不久前被认定为我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对于秦绣的传承,赵春同样不遗余力。她进校园、下乡村,每周坚持授课,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

  “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会一直绣下去、讲下去,直到绣不动、讲不动的那天。”赵春说。

  在创作之余,崔萌注重培养青年人才,不定期举办秦绣培训班,免费传授技艺。她先后培训秦绣学员1300余人,带动铜川及周边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学习秦绣,为她们提供谋生的手艺。

  对于如何推动耀州刺绣发扬光大,年轻的崔萌有很多想法。她说:“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到农村社区免费培训,搭建平台让妇女在家刺绣,按件计费。我们还给耀州刺绣融入新元素,做成围巾等精美的伴手礼……”


金达雅陶瓷:一线品牌金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