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畔群英秀实力——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综述
时间: 2023-11-30 06:33:56 | 作者: 行业新闻
12月10日至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珠江之畔隆重举行。2557名技能精英在人们的见证下,三天之内,秀出了最高技能、赛出了最好水平。
12月10日上午,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式上,当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宣读习为大赛发来的贺信时,全场沸腾了!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格外的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的殷殷嘱托和鼓励,让参加比赛的每一位选手和所有参与比赛服务的人员心潮澎湃,特别是提到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说到了技能人才的心坎里。他们都表示,不仅仅在赛场上要发扬这三种精神,而且要把践行三种精神的决心带到日常训练和工作中。
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本次大赛飞机维修项目的指导老师张宏博表示:“我坚信我们的选手和队伍通过这次大赛,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技能报国之路是荣誉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示出的最好精神面貌。”张宏博说。
12月9日,广州,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前新闻发布会现场,六枚闪亮夺目的奖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正面是大赛标识,底部是长城图案,背面是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广东代表性建筑,周边饰有广州市花木棉花……
“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顶级规模、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大赛组委会委员兼秘书长张立新向记者介绍大赛相关情况时用了四个“最”来概括这次技能盛会的“规格”。
63个世赛选拔项目,23个国赛精选项目,36个代表团,2557名选手,2376名裁判员……全国技能大赛首先在体量和规模上就很“震撼”。
“能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技能比拼盛会,不仅是很好的锻炼,更是一种荣耀。我会倍加珍惜这次比赛机会,好好发挥,争取好成绩。”来自江苏代表队的一名选手说。
本次大赛规模大,从项目参赛率来看,各地组织参赛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张立新透露,覆盖26个以上代表团的竞赛项目就多达58个,占全部项目的67.4%;有11个代表团参加全部86个比赛项目,另有17个省份代表团参赛项目超过一半。
“这些数据充足表现了各地热情参加比赛,借助大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决心。”张立新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共有来自30个省份的14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选手参赛,占参赛选手的5.5%。他们的参赛更能体现技能改变命运的深刻意义。
精彩的开幕式、闭幕式,互动性、观赏性十足的全国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充满地域特色、技能文化浓郁的“中华绝技”展演,创新建立的四级社会赞助体系,170余家媒体500余名记者参与宣传报道,600名志愿者为大赛提供志愿服务……全国技能大赛用这些亮眼的特点和数字,阐释了它的“史无前例”。
用钻头钻鸡蛋,在陶瓷上刻10万字的微书,蒙着眼睛凭着手感就能配出不差分毫的钥匙,还有堪称稀世、高冷的玑镂刻花技艺,震惊四座……
大赛期间,“中华绝技”的展演活动让人赏心悦目、拍手叫好,86个比赛项目的现场比拼更让人大开眼界。
在建筑金属构造比赛现场,记者看到焊接制造竞赛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一个个搭着红色帘子的小隔间里,焊接弧光不断地闪烁,选手们正在用切割、焊接、打磨等工艺做一个蒸汽火车的模型。
“建筑的公差一般是10个毫米,我们这个竞赛项目要求的公差是0.5个毫米,是建筑公差要求的1/20,可以说这个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广州造船厂技工学校校长谢合清说。
记者注意到,单单是选手手中焊枪的火焰直径就有几厘米,但参赛选手们硬是凭借着上万次训练所形成的手感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完成了精度要求极高的作品。
不仅仅是焊接项目,本次大赛的很多竞赛项目难度和要求都超乎想象。比如混凝土建筑项目中的模板加工环节,就要求选手加工精度要达到毫米级,正负误差超过一毫米都会丢分……
珠宝加工项目比赛的要求更为“夸张”,选手加工出来的作品精度要求达到0.02毫米,比一张纸的厚度还要小。当场地项目负责人说出0.02毫米这一个数字,引得现场记者一阵惊叹。
大赛专家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对精度的要求只是比赛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要考察选手们有没有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工业4.0项目比赛现场,记者看到选手们正在为一个半自动化车间升级为全自动化的考题而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两人一组,一人负责电脑操作,一人在装配机器前实操。他们的神情认真、专注,操作有条不紊。
“这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新增的项目。这一个项目不仅考察选手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选手要掌握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技能和知识背景的要求都非常高。”该项目解说员、东莞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贺暒豪说。
“从项目类别看,这次大赛技能水平要求高。大赛共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1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所有比赛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四成的项目属于战略新兴起的产业项目,超过三成的项目属于先进制造业项目。”张立新介绍。
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16岁,世赛选拔项目平均岁数19.7岁,国赛精选项目平均岁数27.4岁……
参赛选手中技工院校学生1280名,占比47%;大中专院校学生1088名,占比43%。
纵观本次大赛选手的年龄和身份,“年轻”无疑是他们身上闪亮的标签。而更让观众们难忘的,是选手们经过刻苦学习和岁月打磨所积淀的成才志和报国心。
增材制造(3D打印)项目选手邵权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2018年他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刚进学校,老师对他说:进了学校就要沉下心学技能,只有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学成一门手艺,才能圆自己的梦想。
邵权带着技能改变命运的决心,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3D打印班,并以湖北省第一名的成绩冲进这次“国赛”。
“这次大赛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知道学一门技术除了提高收入、摆脱家庭困境,还可以为国争光,在技能高精尖方面越走越远。”
据了解,邵权从8月份开始准备省赛、9月份开始准备“国赛”,每天都是早8点进入工作间,至少十几个小时耗在工作间中,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作为本次大赛年龄最小的选手,来自山西代表队美发项目的选手刘文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由于对美发感兴趣才选了这个专业去学习。没有经历高考她并没有太多遗憾,她认为高考只是人生的其中一站,学好技能一样能成才。她相信勤能补拙,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备赛,刘文星每天都踏踏实实进行训练。
刘文星的教练张凡评价她说,她身上有一种踏实劲,尽管是“00后”,却没有年轻人身上的浮躁,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下来。
“我常常对他们说,只有踏踏实实,日拱一卒,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张凡说。
本届大赛规格高、规模大、涉及广,包括选手、裁判、参赛代表团人员、展示交流人员、媒体记者、技术观察员等各类人员近1.4万人。
作为赛事的承办方和协办方,广东省人民政府以及广东省人社厅、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大赛的组织和保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据悉,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为大赛提供了22.4万平方米的活动面积,华为、腾讯、西门子等110余家有名的公司累计为大赛提供总值约6.3亿元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服务。
“欢迎您来广州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请您跟我这边走。”12月8日下午,当记者刚刚走出广州白云机场出口,身着天蓝色上衣的志愿者就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他们都是来自广州市技师学院的学生。
大赛接待志愿服务的总体负责人何志聪和记者说,本次选拔的志愿者都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此次大赛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了广州地理环境、美食、路线等专项培训。“从接到任务开始一直到上岗的大半个月时间里,志愿者们每天都在训练,经常模拟机场接待、路线指引等志愿服务。”何志聪说。
大赛组委会此前在广州市属七所技师学院广泛开展大赛志愿者的宣传和招募工作,共有近2000名学生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经充分培训和层层考核,最终选定600名学生成为本次大赛的志愿者。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折不扣的“05后”。
此外,本次大赛的社会参与度以及宣传报道的多样性也让参会记者和观众交口称赞。云观赛、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中华绝技”展演、技能主播看比赛等活动安排,使得赛场和观众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为了烘托大赛氛围,广州塔连续14天亮灯,为“国赛”助力。珠江北岸24栋建筑物,也从12月10日至13日,每晚持续以技能大赛为主题,开启动态灯光秀。
大赛举办期间,“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的大赛主题,不断在珠江两岸建筑物的动态灯光秀上出现,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格外美丽,几艘大型游船缓缓驶过。沿江面望去,皓月当空,风正帆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