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里的民俗活动撷英
时间: 2024-01-20 04:55:01 | 作者: 行业新闻
按照国家文物局持续组织全国博物馆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统筹工作安排,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充分挖掘本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以亲情为伴,以文化之名,以活动为载体,向广大家庭和观众致以一年一度的节日问候。
2023年1月26日上午9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迎来了开馆的第一批观众,揭开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博物馆里的民俗活动序幕。
剪纸,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国民间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艺术形态。该作品主图是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剪刻精美,造型别致,象征着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和发展。作品辅以中国书法“龙”字为背衬,将剪刀与毛笔、红色与黑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栩栩如生,新颖别致,带给观众视觉上立体灵动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
这边就是“巧娃娃”剪纸区了。一幅幅红彤彤的剪纸映衬着一张张可爱专注的笑脸,把节日的温馨与喜悦带给每一位来馆参观的家庭和观众。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北京巧娘、北京市丰台区剪纸非遗传承人陈玉梅老师现场教授孩子们剪纸技法。
灯笼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综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与生活息息相关。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而此刻的灯笼绘画制作区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新春气氛。孩子们一边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一边试着自己动手制作灯笼。活动区的中央铺满了火红的灯笼纸,像在春风中舞蹈,增添了喜庆的气息。一盏盏灯笼,一串串希望,红灯笼象征着辞旧迎新,和谐团圆,欢乐吉祥!
陶艺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陶艺教育通过有效的,可持续性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感受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很多快乐,陶冶情操,有利于他们用“发现的眼睛”去传承创造。其中,软陶艺术起源于面塑和泥塑,是一种表现性较强的新材料,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被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面塑历史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它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小面塑也走进了艺术殿堂。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技艺,面塑在展现年俗文化的同时,也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小心翼翼地切下多余的面料,再穿上彩色流苏中国结,我的小兔子就做好啦!”
在我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手工艺品,风筝是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之一。风筝题材广泛,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深受人们喜爱。
在风筝绘画制作区,孩子们不仅在玩儿的过程中了解了风筝的历史、种类,而且又动手动脑,在蝴蝶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充分的发挥想象,做出专属于自己的漂亮风筝。瞧,孩子们的蝴蝶风筝在翩翩起舞,那么轻盈,那么欢畅!
为了进一步丰富广大家庭及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次系列活动将从正月初五持续至正月初七,让这个兔年春节更具“文化味道”。下一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将继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增强铸牢广大妇女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的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不停地改进革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踔厉奋发的精神姿态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