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土地“家底” 优化生产布局 ——土壤普查助力石家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4-03-18 12:56:18 |   作者: 开云网络入口

  定位、定点、采样……9月11日,在灵寿县青同镇东青同村的一处玉米地里,来自第三方机构的专业采样团队在我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质控小组的监督下,开展土壤表层样品采集工作,随着采样二维码信息的上传,标志着我市土壤普查工作郑重进入外业调查采样阶段。

  当前我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切实做好专家技术指导、专业方面技术人员配置和普查队伍培训等工作,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普查是国家时隔43年对土壤的又一次“全面体检”,是一项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快速推进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中央“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进度安排,2022年我市鹿泉区作为全省6个县级试点之一,先期开展了此项工作。此次将对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进行普查,本次普查结果将查清土壤类型、查明土壤质量状况,为有效利用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依据。

  “从‘二普’到‘三普’的40多年里,我们也做过很多土壤调查,比如耕层土壤养分调查、果园菜地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的调查等,其中也涉及到了土壤部分性状的调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站站长李娟茹坦言,“但这些调查和监测,目标较单一、指标不全、覆盖面有限,不可以真正达到摸清土壤‘家底’的目的。”

  不锈钢锹挖出长宽深20厘米(耕地、林草地)的采样坑,垂直采集一定厚度的土壤,梅花法、棋盘法、蛇形法等多点混合方法采样,包装、拍照、上传……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是一个既繁琐又精确的工作,过程既耗人力又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我市积极探索“跨业组合”采样模式,组建“专家+第三方机构”“农技人员+第三方机构”等多种跨界组合团队,有效解决单一人员构成可能会引起的调查研究能力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深入实际等问题,使外业调查采样工作效率提升一倍。

  自土壤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开展后,每天清晨5时,灵寿县外业调查采样第三方队长袁长亮匆匆洗漱后,去集结地与大部队会合,协同灵寿县技术中心人员带队,6时准时前往目的地,开启一天的外业调查采样。在出发前一个晚上袁长亮都会完成专业终端设备、不锈钢锹、不锈钢刮刀等20多件物品的清点;县技术中心人员要在前一天联系对接好调查样点所在地农户,保证采样工作顺利开展。

  土壤外业调查采样涉及范围广,程序多。信息填报员除了要收集所采地块周围的地理环境外,还要收集地块典型农作物的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数据,并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完成填表。同时,每个采样的关键步骤都需要拍照上传到采样终端。

  此次土壤普查涉及全市除鹿泉区外的所有县(市、区),市县两级均成立相应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全市共设表层样点7402个,剖面样点254个。表层样点在9月11日后开始,至10月底前完成调查采样;剖面样点预计在11月底完成调查采样。所有土样测试化验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站作为此次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市级指导、督导检查责任人,特聘请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有关人员为我市技术指导和质控专家,分组巡回对各县(市、区)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质控核查,确保采样调查保质按期完成。并对调查采样数据、测试化验数据来进行专家审核,异常数据、不完成数据要求重新调查采样或化验复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为下步成果编制提供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市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5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质量是最重要的指标,包括土壤的肥力、结构、质地和水肥保持能力等。土壤三普将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助力于高标准农田的选址、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等全过程的高质量推进,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

  李娟茹举了一个例子。2021年,栾城区南柴村种植户张广泽承包了近1000亩土地,用来种植小麦、玉米。按照以往种植习惯,每年投入大量肥料,但粮食产量却不尽人意,亩产较全区平均亩产低200-300斤。后来经市农技推广中心调查并取土检验测试发现,这里的土壤因为历史原因多年种植草皮,熟化耕层被剥离,而使得土壤紧实、通透性差,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低下,仅靠增施化肥不能够实现粮食丰产和地力提升。2022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南柴村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明白准确地提出示范区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方施肥并增施生物有机肥,实现种地和养地相结合,进而达到粮食增产和地力提升同步的目的。

  “要想改善土壤质量,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必须增施有机肥给土壤‘补钙’。”李娟茹说,土壤完成“全面体检”后,今后种植户就可根据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提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有很大成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接下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利用本次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等基础数据,分析土壤质量,开展土壤变化趋势及缘由分析,提出改良培肥和保护管理的措施建议等,为现代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40余年,有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摸清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并掌握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状,对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环保、生态等功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土壤养分和障碍指标数据作支撑..

  我市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形式,确保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

  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分析化验等;类型普查包括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采样化验等;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植被类型等。

  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此次我市普查共布设总样点数7656个。其中表层样点7402个,剖面样点254个。(记者 杜倩倩)


金达雅陶瓷:一线品牌金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