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湘东:走向“智”造 创新之花盛开!
时间: 2024-04-02 15:01:39 | 作者: 立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如何在制造业价值创造中闯出一条新路?湘东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湘东制造”迈向“湘东智造”,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稳步的增长动力转换。
去年12月13日,经过半年的激烈角逐,第二届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萍乡市华星化工设备填料有限公司(李绍明、余仁生、李波、李斌)参选的“焦炉煤气中硫化氢的脱除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优胜奖。
李波介绍:该技术应用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OTS+PDS高效脱硫催化剂和新型塔内喷射装置及新型塔内件,提高了再生效率,使脱硫效率达98%以上,同时还优化了系统工艺流程,延长了设备常规使用的寿命,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所需成本和运行维修费用,拥有非常良好的经济效应。2017年10月,“复合催化栲胶法脱硫装置及其脱硫工艺方法”被列为江西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
展望未来,华星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公司将继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将“江西省工业窑炉烟气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力打造成国内大气对环境造成污染控制国家级科研平台,提升江西工业烟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行业中的领头羊,不断推出新的环保成套设备及新工艺。
传统行业一旦注入新科技,产品附加值会极大的提升。在技术、设备、工艺的创新升级上,华星公司仅仅是湘东企业创新制造的一个缩影。如龙发实业城市生态科技透水砖、金刚科技高性能陶瓷辊棒、普天高科陶瓷膜过滤器等,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翅膀,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以质量为基础、创新为灵魂才能培育享誉世界的湘东品牌。湘东毫不动摇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搭建了一批“双创”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构建良好生态。
近年来,湘东区每年新增标准厂房、研发孵化用房10万平方米,目前已拥有各类“双创”载体超过60万平方米,建成“五中心一站一超市”(工业陶瓷技术服务中心、工程研发中心、国家检测中心、技术培养和训练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工业陶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人才超市)等科研服务平台,建立省级技术中心、与高校联合的分析测试中心,在孵企业超过36家。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院士工作站建筑设计企业,目前正在公示期。
在工业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上,区委、区政府全力推动了山东工陶院萍乡分院落户湘东,共同构建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教育培训及行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我区大力实施的“全国工业陶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试运行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智慧园区”,以及湘东产业园管委会“工业陶瓷产业”获批国家工信部第四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单位和产业集群,都将推动湘东工业陶瓷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截至目前,湘东产业园获批了2项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拥有国家级品牌8 项、省级品牌16 项,产品质量认定137 项,申请国家专利180多项。
“要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逐步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切实提升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区委书记杨志在湘东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
湘东区坚持实施人才战略,构筑双创人才高地,推动创新资源向湘东大地温情汇聚。建立契合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机制,并与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25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28名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了湘东科技顾问团队,为企业产品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在全国陶瓷行业率先设立的工业陶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有在站博士后2人,已完成科研课题1项,在研课题1项,成功转化技术成果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市级科技支持计划2项,国家博士后自然基金一等资助1项,并成功争取到国家火炬计划支持。
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李发亮博士的科研课题——原位合成莫来石高温陶瓷研究成果已成功与金刚科技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作协议,用于金刚高性能陶瓷辊棒的技术升级,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500万元以上。华南理工大学洪宇翔博士的研究课题为陶瓷、金属换热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其成果可用于龙发实业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和华星公司焦炉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设备的提质增效,正结合企业需求来做拓展性研究。
自强方能更强,发展亟需创新。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湘东产品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呈几何级倍数上升,人才强业、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初显,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拓宽“湘东智造”发展新空间。